document.write('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2)06-0098-05 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作品完全 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意识的束缚,叙述了一个青春无邪的故事,用清新质朴的 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明净和谐的世界。《受戒》不仅与“十七年”间出现的小说、 “十七年”形成的小说创作模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与隔膜,就是在80年代初的文坛,它 也表现出格外醒目的异质性。处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两大潮流裹挟下的当时 中国文坛,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的沉郁气氛,足球买球算不算加时,汪曾祺却独辟蹊径,写 了“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非功利性主题、非重大性题材、非典型性人物、非时代性 路线,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无疑是对沿袭多年的所谓正统小说观念的一次试探性的冲击 和小心翼翼的颠覆。正是由于能够在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主义热潮中特立独行,汪 曾祺才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文学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家之一。 新时期,汪曾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跨入了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其实早在20世纪3 0年代,废名、沈从文这两位京派的代表作家就很喜欢把自己的小说与“梦”相联系。 因此,nba比赛买球哪里买,汪曾祺并不是新的小说美学观念的开拓者,而是一种久违了的文学精神的复活者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线索,就会发现: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断 而复续中,汪曾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连接点。可以说,汪曾祺是通过“旧梦重温”把一 个久被冷落的文学传统——40年代的新文学传统带到新时期文学的面前。汪曾祺是怀着 一种小说家的深深的责任感登上文坛的,他要“体验由泥淖至清云之间的挣扎”[1]。 虽然似乎总是被生活的波涛十分随意地抛来卷去,但他却从未随波逐流。寂寞也罢、喧 嚣也罢,冷落也罢、关注也罢,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坚持以自己的生命体 验关照现实人生,在混沌的沧海世事中一次次洗尽铅华。 一 汪曾祺的文学探索之路是从他踏入西南联大的那一刻开始的。传统浓郁的家乡氛围、 士大夫的家庭环境以及文弱善良的个性气质,这些因素都促使汪曾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选择了这片相对宁静的空间——这所被称为京派文化大本营的特殊学校。“先是作为沈 从文的学生,而后成为‘西南联大校园作家群’的一员,四十年代后期又是以沈从文为 中心的‘北方青年作家群’的中坚”[2],其40年代的创作活动始终与沈从文有密切的 联系。汪曾祺不仅在沈从文的直接教授和影响下成为京派新人,还与沈从文、张爱玲、 路翎……一起,共同担负起坚守这片文学圣土的使命。在战争的废墟上,在政治高压和 商业狂潮的冲击下,这批执着的艺术追求者面对以刻画人物为创作中心、以塑造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为最高创作目标,追求戏剧化效果的主导小说潮流,开始了一种逆向性 思考;他们自觉反叛这种30年代就已确立并风行于40年代的正统小说理论,提倡并且身 体力行“以个人生命体验为背景”、“保存原料意味”、“散文化”的现代小说;他们 试图打破这种保守的小说模式,使创作面向传统和历史开放。正是由于这批坚守者的不 懈努力,40年代才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五四以来激烈对立冲突的那 些文化因子,外来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社会的与个人的,似都正找到了走向 ‘化’或‘通’的途径”[3],中国的新文学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全面成熟。而汪曾祺的 这颗文学的种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播种并生根发芽的。 作为初试锋芒的年轻人,汪曾祺1947年在《益世报·文学周刊》上发表了题为《短篇 小说的本质》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小说的一种期待和理论设计。他大声疾呼, “我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 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在其理想中,小说应该向“纯”的方向走去,成为一种比 较轻巧的艺术,它能够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切长处,成为一种“能够包融一切,但 不复是一切本来形象”的新艺术。三四十年代的京派作家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文学态 度,他们拒斥任何一种政治意识对文学发展的干预或影响,同时杜绝商业社会对新文学 的污染及金钱利润对文化创作的支配。然而,京派从来就未曾忘记艺术创作与现实人生 的本质联系,只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深沉、冷静的方式来介入这个时代。他们希望通过“ 道德的美学的途径”[4],使战乱中失去了灵性、动物化了的人性和民族精神得以重铸 ,完成人生观的再造。在这篇类似宣言书的文章中,年轻的小说家自命为一念红尘而堕 落人间的半仙之人,要不断体验由泥淖至清云之间的挣扎,在人间的卑微与凡庸之中发 现诗意,求得永恒不变的美与真。文章的最后,他为短篇小说下了一个定义,“一个短 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这种文艺化的表 述方式似乎并不能传达出确定、明晰的小说观念,但它确实表现出一个年青人对艺术顽 强追求的热情与勇气。 重读汪曾祺40年代的作品,或许我们会感到有些陌生。与80年代相对纯净、统一的艺 术风格相比,其早期的小说显出更强的实验性,创作思想既开放、活跃,又不免有些散 乱、驳杂,融入了多种艺术技巧的尝试,小说文体显示出多样化的色彩来,其大致可分 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有意识地使用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创作,受诗化小说和意识流影响 的痕迹相当明显。在《小学校的钟声》中,他尝试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即将离开家乡在 小镇遇到一个小学女同学时含含糊糊的情绪;《复仇》则不重于结构故事,而意在描述 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生命体验;还有《礼拜天的早晨》等,都是这类作品。第二类呈现 出浓郁的乡土色彩,显现出散文化倾向。如《老鲁》、《落魄》、《鸡鸭名家》,篇幅 都相对较长,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并极为看重营造一种淡雅而朦胧的氛围,通过对意 境的渲染,对感觉、印象的描绘,男足2022世界杯预选赛赛程,来构筑浑然的人物形象。第三类篇幅短小,可称之为 “小品型”小说。有些失去了完整的故事内核,许多被公认的小说特质已经消失。在《 职业》一文中,全篇都洋溢着孩子“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初读之,简直就是一 幅写意的市井生活画。到了80年代重登文坛时,第一类作品则消失,汪曾祺大量创作的 是第二类、第三类的作品。其在创作实践中手法逐渐成熟。汪曾祺在40年代明显受到了 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他从契诃夫、阿左林那里吸取了写生活的技巧,从纪德那 里获得了“纯小说”理论的启迪,并且接受了吴尔芙有关短篇小说应包融一切及主观真 实的论调。他不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不拒绝意识流的尝试,主动吸收现代派的艺术 技巧。汪曾祺曾明确提出:一个理想的短篇小说应当是像《亨利第三》与《军旗手的爱 与死》那样的[1]。汪曾祺试图融汇东西方的美学思想,用活泼、自由、跳荡而又令人 眼花缭乱的新手法、新技巧去冲破封建的戏剧化的主流小说模式,打破小说与诗歌、散 文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新式的现代小说形体。这不但为中国的新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天 地,而且也为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一个光辉的起点。
文坛最后一篇拿得出手的五言绝句,打败了几万...
瓦尔特·本雅明: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民间高手为拯救中国诗坛,赋诗10首,撕开了余秀...
被鲁迅赞赏,陈独秀为第一读者,台静农最后一...
纪念|九叶最后一叶:寂寞诗人郑敏...
最后一位“九叶派”诗人郑敏去世:只有诗人和...
青岛大学王金胜教授荣获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
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揭晓 河北一部力作榜上有名...
沈从文最后一部小说为何搁浅...
奥巴马最后一场国宴“苦乐参半” 造型师等均被...
清朝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的简介生平...
报告文学作品集《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出版...
浩然,“十七年文学”的最后一个歌者...
慈禧太后一生竟做了五件好事:尤其是最后一件...
最后一堂课: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举行2...
晚清最后一位皇后的私生子竟然被活活扔进锅炉...
魏灭蜀之战:三国结束前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
毛皇后一国皇后受尽士兵嘲弄和凌辱被裸刑斩首...
压垮三国第一猛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古代寡妇宣泄欲望的四大奇招 最后一招太绝了...
热门标签
188金宝博线上
_188金宝博线上
中文网_188金宝博线上
校园网 Copyright@ 2018-2022 //www.falafelism.com
Copyright © 2002-2022 188金宝博线上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 鄂ICP备07004022 网站地图